在 2025 年 3 月的超级马拉松周末,无锡赛道上一位名为张杨的跑者格外忙碌。他不仅要全程陪伴 “老板” 完成比赛,还要递补给、拍视频,甚至赛前帮客户调整肌肉状态。这场 6000 元的陪跑服务,让 “私兔” 这一新兴职业再次引发关注。当马拉松从全民运动演变为 “赛事经济”,这些赛道上的 “私人定制者” 正以独特的方式重塑行业生态。
从 “搭子” 到明码标价:私兔的职业化之路
“私兔” 是相对 “官兔” 而言的非官方配速员。不同于组委会统一选拔的官方配速员,私兔通过社交平台接单,提供高度个性化服务。张杨作为从业两年的职业私兔,其服务涵盖备赛指导、赛道控速、赛后恢复等全流程。旺季时,他每月收入可达 4 万元,客户多为追求 PB(个人最佳成绩)的跑者或自媒体博主。
米兰·(体育)市场需求的激增催生了价格分层。资深教练何炳炫的私兔服务起价 1999 元,若目标成绩为 2 小时 40 分,则需 5000 元以上。这种 “私人定制” 的吸引力在于精准匹配需求,例如为视障跑者提供助盲陪跑,或为企业高管设计专属训练方案。但高回报也伴随着高门槛 —— 参赛资格、稳定配速能力、急救知识等,成为私兔的必备技能。
争议与隐忧:当跑步精神遭遇商业化
私兔的兴起引发了行业内的两极讨论。支持者认为,这是赛事经济成熟的体现,满足了跑者多元化需求;反对者则担忧其扰乱公平性。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指出,私兔的出现源于官方配速员的有限性,但需警惕 “流氓兔” 的滋生 —— 未经授权的配速员可能因控速不稳或违规行为影响赛事秩序。合肥马拉松曾公开谴责此类行为,强调 “私兔” 若滥用参赛资格,将损害马拉松的纯粹性。
此外,私兔与客户的权责界定仍是法律空白。口头协议易引发纠纷,而私兔若在服务中受伤或导致客户意外,责任划分尚无明确依据。部分跑者质疑私兔 “人傻钱多”,认为其违背了马拉松自我挑战的精神内核。

未来走向:规范与包容并存
尽管争议不断,私兔的职业化趋势已不可逆转。国际赛事中,高水平运动员雇佣私兔早有先例,甚至出现过私兔逆袭夺冠的 “传奇”。国内赛事也逐渐接纳这一角色,部分组委会开始与职业私兔合作,探索更灵活的服务模式。赵福明建议,赛事方应加强官方配速员的专业性建设,同时研究私兔的合规管理路径,例如通过认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,明确双方权责。
对于跑者而言,私兔的存在如同双刃剑:它既可能成为突破极限的助力,也可能沦为商业利益的附庸。在马拉松热潮持续升温的当下,如何平衡竞技精神与市场需求,或许正是这项运动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当张杨在无锡赛道上为客户递上最后一瓶水时,他的身影不仅是赛事经济的缩影,更是一场关于跑步初心的时代追问。